開始時,她遭遇婚變,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流落香港,孤苦無靠;而今,她已堂堂正正撫養(yǎng)兩個女兒成人,且成為叱咤商界的女強人。
開始時,她不過是一輛木推車,在香港灣仔碼頭附近游走街頭,出售自制水餃;而今,她不單在香港自設生產(chǎn)廠房,還在上海浦東買了地皮建廠。
她就是臧健和,一位地地道道的山東妹子。如今,她的灣仔碼頭北京水餃在香港已是家喻戶曉,她也因此被喻為“水餃皇后”,并被一家香港媒體評選為香港25名杰出女性之一。
臧健和是怎樣從一位普通的山東妹子變成知名的香港女企業(yè)家,又是什么動力促使她一步步走過艱難、走向成功的呢?
■她的經(jīng)歷
1977年,辭去穩(wěn)定的護士工作,帶著兩個不滿10歲的女兒去往泰國投奔丈夫,卻因丈夫又娶妻室而無奈地帶著女兒來到香港,為了糊口而經(jīng)營水餃攤。
1978年,香港政府拆遷她所居住的小木屋,臧健和用拆遷獲得的補償金,開始擴大經(jīng)營。
1978年,與日本超市合作,把水餃產(chǎn)品推廣到全香港。
1985~1989年,先后開辦了3家工廠并走上了正軌,固定資產(chǎn)達4億多港幣。
1997年,成為灣仔碼頭北京水餃公司的董事及顧問。
2000年,獲得美國STAR國際企業(yè)顧問公司評選的“世界杰出女企業(yè)家”稱號。
2001年9月,重新推出改良后的灣仔碼頭餛鈍
……
■一個決定,改變了三個人的命運
出生青島的臧健和并不是那種只追求事業(yè)成功、經(jīng)濟獨立,卻不顧及婚姻幸福的女人,相反,她說:“一個女人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可靠的丈夫和孝順的孩子。”
還在青島時,身為護士的臧健和與一位泰國華僑醫(yī)生結(jié)婚,婚后生有兩個活潑可愛的女兒。后來丈夫的父母把兒子接回泰國定居,走時說好一有機會就把臧健和與兩個女兒接過去。1977年,31歲的臧建和辭去了護士工作,帶著8歲的女兒蓓蓓和4歲的女兒篷篷,滿心歡喜地踏上了赴泰國與丈夫團聚的路途。
可到了泰國,臧健和做夢也沒想到丈夫又有了妻室并生了兒子。原來因為婆家重男輕女,故一直對她不甚滿意。并且,泰國的法律是允許一夫多妻的。
同時,婆家也把臧健和以后的生活安排得十分明白,讓她接受眼前的現(xiàn)實,心安理得地做正房,安分守己地過日子。
可性格一向獨立剛強的臧健和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她認為,有吃有穿不是一個女人的全部生活,她需要一個女人的尊嚴,而且她深知,在這樣的家庭里忍氣吞聲地生活,受委屈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自己兩個未成年的女兒。
于是,臧健和毅然帶著兩個女兒離開了泰國,她要靠自己的雙手開拓自己的事業(yè),撫養(yǎng)女兒健康成長。
離開泰國,離開丈夫,去哪呢?顯然青島已經(jīng)不能回去,家人、親戚、同事、朋友都知道她已經(jīng)辭職投奔丈夫,這樣回去怎么見父老鄉(xiāng)親呢?
無奈之下,臧健和只好帶著兩個女兒來到了舉目無親的香港,那時候,她身上僅有幾百港幣和幾百元人民幣。
就是這樣一個決定,改變了她自己日后的整個生活,也改變了緊隨著她的兩個女兒的命運。
母女3人先在香港銅鑼灣附近一幢舊樓僅4平方米的房間里安下身來。一家人要吃飯,要付房租,兩個孩子還要念書……面對生存的壓力,一個柔弱的母親堅強地挑起了這付生活重擔。
由于不會講廣東話,只能從事一些“不用說話,不用交流”的簡單的體力勞動。那時,她一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吃的苦、受的累數(shù)也數(shù)不清。
她一天干3份工:早上6點半,給一位糖尿病患者打針;8點多,便到一家酒樓去當洗碗女工;晚上則到電車廠去洗車,回家合上眼時,往往已是凌晨1點多。在青島時工作悠閑的她,從未受過這樣的苦,但為了生存,為了女兒,這一切,她都勇敢地承擔了下來。
命運此刻仿佛在有意和她做對。一次她在酒樓干活,被人不小心撞倒,到醫(yī)院一查才發(fā)現(xiàn)是腰骨裂傷,同時還查出了隱伏多年的糖尿病!
腰骨裂傷導致她無法工作。臧健和無可奈何地躺在床上,床前是兩個哭泣的女兒。以后不能出去打工,靠什么維持生活?靠什么來養(yǎng)活兩個女兒?她此刻才深深感受到了無助的滋味……
香港勞工署獲悉情況后告訴她,根據(jù)香港法律規(guī)定,在工作中受傷,可向老板提出經(jīng)濟賠償。當她同那家酒樓老板交涉時,更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酒樓老板一口咬定臧健和不是工傷,反誣她這個連廣東話都聽不懂的新移民想耍賴要錢。
臧健和無奈之下,只能訴諸法律。經(jīng)過勞工署和法院的裁決,臧健和勝訴,老板支付3萬元賠償費和4500元工資。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臧健和只收下了4500元的工資,卻將3萬元賠償費退給了老板。律師對她的舉動十分不解,而她解釋說:“我打官司是要向社會討一個公道和正義,而絕不是為了錢。”
更有甚者,此后不久,她竟又拒絕了香港社會福利署給她的救濟。20年后,她向記者解釋:“當時我還年輕,有能力工作卻吃救濟,我覺得我辜負了我自己,孩子也會因是救濟家庭而自卑,無法與其他孩子一樣成長。”
也許她的這種做法有點極端,但正是這種極端的獨立和堅強才造就了她日后的成功。
腰骨撞壞后,臧健和不能出去打工了,無奈之下,她想到了在青島家中常吃的北方水餃。于是,在1978年她購置了必要的工具,推起承載母女3人全部生活希望的小木車,在香港繁華的灣仔碼頭邊擺起了水餃攤。
買餡料,熬靚湯,在碼頭上邊包邊賣,臧健和每天天不亮就得起身,忙到晚上11點鐘最后一班渡輪離去。兩個女兒早上一塊上學,下課后便換下校服到碼頭幫助媽媽洗碗、包水餃。雖說是自己給自己當老板,沒有人吆三喝四,但其中的甘苦,只有母女3人清楚。“冬天時,一雙手凍得通紅,海風一吹傷口就爆裂,但兩個孩子很懂事,沒有怨過一聲”。臧健和后來回憶說。
日子就在艱難中一天一天過著,值得欣慰的是臧健和的水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水餃銷路日益看好,“灣仔碼頭臧姑娘水餃”的名聲漸漸地傳了開來,臧健和把自己的水餃叫作北京水餃,以表明這是地道的中國水餃。
1978年,臧健和遇到了事業(yè)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
灣仔碼頭進行改建時,臧健和想改變生意策略擴大經(jīng)營,但那時她沒有太多的資金開鋪子,又覺得不抓住機會實在太可惜。剛巧香港特區(qū)政府要拆遷她居住的木屋,補償了她3萬多元錢。這筆資金對臧健和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使她有了擴大經(jīng)營的條件。從此之后,她的水餃一路暢銷,勢不可擋。
1991年,香港貿(mào)發(fā)局將她主理的北京水餃評為香港名牌產(chǎn)品,并邀請她在當年的國際美食博覽會上向貴賓表演包水餃。“灣仔碼頭北京水餃”受到了中外嘉賓的一致好評,稱它是一種具有國際流行口味的食品。臧健和也被譽為“水餃皇后”。
她的水餃一步步得到市場認可,開始進入香港多家著名超市。在以后的不到10年間,她相繼開辦了3家水餃廠或前鋪后廠,成為名副其實的“水餃皇后”。
臧健和的理想很遠大,她要把事業(yè)發(fā)展得更加壯大,延續(xù)得更加久遠,讓中國的水餃向漢堡包一樣普及到全世界。
時至今日,臧健和的“灣仔碼頭北京水餃”占領了香港10%的新鮮水餃市場、30%的冷凍水餃市場。并且,她已投資2億多元人民幣在上海、廣州建廠生產(chǎn),正式進軍內(nèi)地市場。
■臧健和賺錢智慧之一:
做自己擅長的事,有屬于自己的“拳頭”產(chǎn)品
“創(chuàng)業(yè)時一定要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好產(chǎn)品,一個能夠贏得顧客口碑的產(chǎn)品,一個讓顧客在你的小店里排隊的產(chǎn)品。有了這樣的‘拳頭’產(chǎn)品,你才有可能闖出更大的天空。”臧健和說。
20世紀的最后20年,可謂是香港的黃金時期,炒樓炒股,沸沸騰騰,就是想不發(fā)財都難。而這20年,也是臧健和從創(chuàng)業(yè)到成功的20年,可為什么在到處都是商機的香港,臧健和卻一直緊抱著幾元錢一袋餃子的小生意不肯放手呢?
這正是臧健和的賺錢智慧之一——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這并非一種倔強的固執(zhí),而是她自己在經(jīng)驗中的感悟。當房產(chǎn)股市風起云涌,一夜暴富者層出不窮時,臧健和也不是沒想過在金融地產(chǎn)的財富之海中打撈一筆,滿載而歸。
那些年里,她也買過股票,但并沒有賺到什么。她買進的時候是80多港元,后來漲到100多港元,經(jīng)紀人建議她拋,可她卻覺得還是等一下再說,結(jié)果這一等,反而跌得慘不忍睹。
炒房她也嘗試過,但似乎比炒股更不在行。臧健和第一次買樓是1983年,住了11年,30萬港元買進300萬港元賣出,算是賺了一筆,F(xiàn)在她買的這個房子比較豪華,花了1500萬港元,1994年底的時候買進,到1997年的時候它已經(jīng)升到2500萬港元了,但她因為種種原因沒賣,因此錯過了好時機。
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嘗試,臧健和漸漸地明白了,既然她會包餃子,就要把包餃子當成自己的終身事業(yè),把它做好,并且自己也有信心、有能力把它做好。別的呢,既然不是辦不好就是不明白,而且還會因分心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意,那就干脆不做,專心專意地包餃子。“漸漸地我就明白了,既然會包餃子,我就要把它當成我的終身事業(yè)……好多人都勸過我做其他生意,我說我就會包餃子。”
包餃子的確是臧健和最擅長的事。
臧健和最初的水餃是典型的北方包法,皮厚、味濃、餡咸、肥膩,后來她針對香港人的口味,不斷地加以改進。
第一天賣餃子,臧健和的心情忐忑不安。當時有幾個打網(wǎng)球的年輕人,循著熱氣四溢的香味走了過來。他們說,從來沒有見過“北京水餃”,想嘗一嘗。
臧健和恭恭敬敬地把水餃端給他們,然后盯著他們的表情。沒想到幾個年輕人異口同聲地說好吃,每個人又都吃了第二碗。臧健和激動得當場流下了熱淚。
還有一次,她在碼頭賣水餃,發(fā)現(xiàn)一位顧客吃完水餃后,把餃子皮留在了碗里,她忍不住上前詢問。那個顧客毫不客氣地告訴她說:“你的餃子皮厚得像棉被一樣,讓人怎么下得了口!”這一句話,讓她難受了幾天,也忙碌了幾天,終于找到了搟出薄而透亮的餃子皮的竅門。
薄皮大餡、鮮美多汁的水餃終于得到了顧客的認同,有一段時間,每天都會有數(shù)十位顧客排隊等在灣仔碼頭她的攤檔前吃水餃。
從此,臧健和使足了勁賣水餃,早晨五六點開始一直干到晚上12點。當最后一班渡船停下來后,她的生意才停止。接著她就開始收拾衛(wèi)生、洗刷碼頭,雖然沒有人要求她這樣做,但她覺得環(huán)境弄臟了會對不起社會和別人。
明白了自己的選擇后,臧健和就不再有任何其它的想法,而這也讓她在金融風暴時得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收獲。
因此,后來臧健和在給香港大學生講課的時候告訴他們:“要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東西。要做比較有把握的事情,但要敢擔風險,因為這樣的風險是你能承擔的。”
從推著一輛木制手推車,在香港灣仔碼頭附近擺小攤,出售自制水餃,到現(xiàn)在的身價上億,她走過了太多的艱辛,也經(jīng)歷了太多的不幸。她像我們所有人一樣,也曾經(jīng)是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人,但憑著自己的堅強意志與不斷奮斗,她終于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奇跡。
她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經(jīng)驗,她的智慧足以使我們受益終身!
■臧健和賺錢智慧之二:
抓住一個最好的機遇,放大你的想法
很多看上去很“專業(yè)”的書,在教導中小投資者起步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都會說:“抓住一切機遇做大你的事業(yè)”。但是很少有人會教導投資者,有些看上去很好的機會放在你的面前,你要學會拒絕它,因為你會有更好的機會。臧健和用自身的經(jīng)歷絕妙地闡釋了這個商業(yè)規(guī)則。
那時,一家日資百貨公司的老板看中了臧健和的水餃,提出與她合作的意愿,并承諾給她牌照開工廠。從一個無牌照的小販一躍成為有工廠、有品牌、有銷路的老板,這對臧健和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誘惑,但日本人的條件是要重新包裝她的水餃,當作日資百貨公司的產(chǎn)品來賣。臧健和斷然拒絕了這個提議。她覺得自己當時只是一個沒有注冊品牌、沒有專利技術的小販,一旦合資生產(chǎn),把配方和銷售渠道都交給了別人,這無異于被人抽走了底牌。于是,她堅持要在包裝上保留“灣仔碼頭“的商標和自己的地址、電話。
“這種要求并非來自盲目自大,因為當時我看到,雖然我仍舊無牌無廠,可是‘灣仔碼頭’水餃的名氣已經(jīng)很響了,全香港都知道,每天有人排隊來吃。美國人說可口可樂即使遭遇大火燒了全部工廠,憑一個商標和一個配方就能重新站起來,那么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商標和配方,離成功還會遠嗎?”
最終,那個日本老板還是基于“灣仔碼頭水餃”的魅力和臧健和的誠意,做出了讓步。
事業(yè)終于小有成就的時候,臧健和意識到:“這是我做出的最正確的選擇之一。更重要的是我從中找到了信心,明白了身為小販—樣可以獨立做大生意。”
皇天不負有心人。今天,“灣仔碼頭水餃”早已不是街頭小販的產(chǎn)物,而是從各大城市的超市、大賣場售出的包裝精美的速凍食品。
1997年,“灣仔碼頭”的故事又有了延續(xù),美國第三大食品集團、擁有上百年歷史的美國品食樂食品公司(現(xiàn)已與美國通用磨坊公司合并)與她合資了,臧健和遂成為北京灣仔碼頭水餃公司的董事及顧問。
臧健和在香港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有3個地方被譽為奇跡。首先是從女性小攤販變成企業(yè)家;其次是在沒有花一分錢推廣費的情況下,產(chǎn)品就被大量顧客熟知;第三是在沒有銷售部的情況下把產(chǎn)品鋪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
論特色,臧健和的水餃雖然是北方食品,在南方并不多見,卻也并非稀罕物;論名氣,上海的小籠包在小吃中也絕對有著響當當?shù)牡匚;論口味,很多小吃甚至比臧健和的水餃更讓人交口稱贊;論實力,更有許多店鋪早在臧健和做小販之前就已經(jīng)達到一定規(guī)模。
那為什么至今卻無一家小吃在顧客心目中能和臧健和的“灣仔水餃”媲美,無一家店鋪能發(fā)展到臧健和的“灣仔碼頭”的規(guī)模呢?
臧健和自己是這樣總結(jié)的:
“第一,很多小吃是國營食品店的產(chǎn)物,不少員工甚至管理層都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從來沒有把它當成自己的產(chǎn)品來做,自然難以成功。我有時候都覺得,如果我沒有去香港,而是一直在山東,恐怕就不會有‘灣仔碼頭水餃’了。”
“第二,現(xiàn)在有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用自己的手藝和資金在做,也有很好的產(chǎn)品,但是沒有做到一定的規(guī)模,這里不僅有很多經(jīng)營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不少人缺乏大膽開拓的想法,滿足于在自己的小窩里做,不敢往大里闖。”
的確,能把傳統(tǒng)的中國小吃做到了令跨國公司“三顧茅廬”的地步,臧健和的遠見卓識和精明的眼光確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現(xiàn)在,所有在香港經(jīng)營的超級市場都有“灣仔碼頭餃子”的分銷點。1985年、1987年、1989年,臧健和還先后開辦了3家工廠,生意如同滾雪球般越做越大,固定資產(chǎn)多達4億多元港幣。
臧健和說:“我能有今天這一步,固然與我當初的選擇和堅韌的性格有關,但確實是顧客給我的最多,顧客是衣食父母這句話對衣食無憂的人來講,只是一個要求,可我從當小販起就體會到:顧客愿意吃你做的東西,你自己飯碗里也就有了吃的。我現(xiàn)在的餃子能被人接受,也是顧客的意見和建議促使我做了改良,否則我恐怕還是一個小販。”
■臧健和帶給我們的經(jīng)驗和啟示
1.任何情況下,不要輕言放棄。當你選擇放棄的時候,也意味著你的一無所有,做事情貴在堅持。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堅持到最后一刻的人。
2.相信自己,并富有激情和勇氣,對自己能力不自信的人,永遠也不能抓住隨時造訪的機遇。
3.要有選擇最佳時機的眼光?辞彘L遠利益與暫時利益的差別,不能為一時的誘惑放棄未來的前途,也不能完全懷疑眼前發(fā)展的真實性,從而錯過良機。
4.創(chuàng)業(yè)所選項目要是自己所熟悉和擅長的,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特點鮮明的產(chǎn)品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