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龜峰塔位于源城的龜峰山,處于東江與新豐江交匯處,因其建在一個酷似大龜?shù)莫毩⑸筋^上而得名。龜峰塔創(chuàng)建于南宋紹興二年,即公元1132年,歷來被列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東江第一塔”美譽,是廣東省首批公布的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我們一起看一下。
龜峰塔平面為六角形,首層外壁邊長為5.4米,墻體厚為3.3米,塔心室邊長1.6米,通高42.6米。塔正門向東,塔外觀為七層,內(nèi)為十四層,一明一暗,有如竹子,節(jié)節(jié)上升,層層收分。各層設有杉木樓板加鋪方磚。其中暗層有穿墻上下兩個門,四個佛龕;明層有一門通往另一層平臺,另有五個門孔通往外邊平座欄桿。平塔屬青磚結(jié)構(gòu),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層狗牙磚疊墊出挑,出檐較其它塔寬而厚。平座設有木欄桿,每層六角均有角柱,柱間飾橫架欄額相聯(lián),是典型的宋代仿木樓閣式磚塔。每層塔檐現(xiàn)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當?shù)嗡橇合聭覓煦~鐘。龜峰塔經(jīng)870多年的風雨侵蝕,臺基被塵土堆積埋沒,塔檐與平座崩塌,瓦面無存,塔內(nèi)各層原有木樓板亦已毀盡。1989年,河源建市后,在省有關(guān)部門的支持下,以“修舊復舊”、“不改變文物原貌”為原則,市政府著手重修。由鐵鑄覆盆、寶瓶、九級相輪及寶珠等組成的塔剎,就是維修時設計的。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曾有文人寫詩贊美古塔。其中一首古詩這樣寫道:屹屹孤峰萬古名,浮屠高聳入秋晴。望中好似昂天筆,倒寫云箋雁字橫。
解放前,龜峰塔下的小山形似烏龜,有頭有尾,還有四只腳,可惜解放后搞基建,這座極似龜山的小山被“肢解”得面目全非。據(jù)《河源縣志》記載:“咸豐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龜峰塔崩第一級”。這里所指的是被地震毀掉的第一級,就是塔頂。現(xiàn)在看到的塔是有頂?shù)摹K斒?989年重修寶塔時,參考同時代的古塔加上去的。 龜峰塔是一座佛塔,為廣東省僅有絕對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樓閣式磚塔。
登上古塔,讓你無不為它精巧的結(jié)構(gòu)和建筑風格所折服,每一層,欣賞到的風景都不一樣;登高憑欄,槎城美景盡收眼底,心胸豁然開朗,這或許就是龜峰塔魅力之所在。
龜峰古塔歷經(jīng)800多年風雨,是河源八景之首,應該倍加愛護,讓這座古塔世世代代保存下去。
【作者:袁鳳忠 廣東河源市電視臺 廣東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