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著名設計師張達利先生
前言
30年前,深圳是一張白紙。30年后,白紙上寫下了許多標簽。從聞名于世的“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從“文化沙漠”到“設計之都”,深圳總是充滿無限可能:它總是被定義,好的,壞的,都有。但是標簽如日歷,總是隨著時光腳步的如期而至,而一頁頁被撕下,然后被新的標簽所覆蓋。
這是一座永不止步的城市,這是一座讓人為之奮斗不止的夢想城市。在深圳設計師眼中,深圳的先鋒性和文化包容性,體現(xiàn)出深圳獨具的創(chuàng)新氣質和文化融匯的城市印象,設計師們必將獲得觀念和手法上的開拓,從而產生更多的優(yōu)秀設計作品。
為了解讀深圳設計質量,《深圳質量報告》專訪了深圳最具代表性的著名設計師張達利先生,請他為我們談談有關深圳、有關設計的話題。
專訪人物背景:
張達利,畢業(yè)于西安美院。著名平面設計師,紐約藝術家指導俱樂部會員、西安美院、廣西藝術學院等多所高?妥淌凇T(jīng)擔任深圳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會專家評委、深圳市會議展覽業(yè)協(xié)會學術委員、華人設計100杰、第26屆大學生運動會標志與吉祥物評委,多次出任國內及港澳地區(qū)各種設計大賽評委。
設計作品在國內外榮獲各種獎項共100余項:
• 2003年“平面設計在中國”大賽,獲全場大獎1項、金獎1項、評審獎多項,并捐出獎金10萬元設立“張達利新人獎”;
• “第三屆波蘭國際電腦設計藝術雙年獎”全場大獎;
• “首屆中國設計藝術大展”銅獎2項;
• “香港設計雙年展”評委大獎2項、優(yōu)秀獎多項、入選獎多項;
• “首屆華人平面設計大賽”金獎1項、銀獎1項、銅獎2項、評委獎1項、優(yōu)秀獎3項、入選獎5項。
多次組織策劃極具專業(yè)影響的藝術展及藝術賽事,如:
• 平面設計在中國—[In China]展及歐洲巡回展;
• “界內界外”中國當代藝術展;
• 深圳設計6人展;
• 深圳市政府“文化立市—文化產業(yè)成就展”。
多幅作品被香港、德國、日本、紐約、巴黎現(xiàn)代美術博物館、波蘭登堡書集收藏,并應邀在日本、法國、比利時、波蘭、意大利等各種海報藝術展覽中展出。多款海報被選為法國設計專業(yè)雜志《Etapes Graphigues》封面和意大利設計專業(yè)雜志《INEA GRAFICA》封面。
專訪人物印象:
金秋九月,筆者一走進位于深圳銀湖路的頤園別墅,就被這里的幽雅環(huán)境吸引了:這里綠樹環(huán)繞,鮮花正妍,庭院不高,素雅精致,點綴在花草樹之中。一切都很低調,卻處處彰顯不俗的格調。筆者沿路尋找紫荊路12號,因為這是張達利先生工作的地址。踩著一地落花,看貓兒悠閑地依在大奔旁,用慵懶的眼神瞄一眼過客,這段短短的路程,筆者走出了清新舒適的度假味道。
見到張達利先生,平頭,結實,胡子不長不短,眼神犀利,言辭也犀利,但是不刻薄,很有藝術范兒,這種范兒是剛剛好的濃度,多一分則過,少一分則淡,一切天然范兒,不做作。在專訪過程中,他常常非常直接地說你這不對,那不對。然后解說他的觀點,他的表情如此自然,認真,仿佛一個孩童在敘述一件事實,任何表達都只是陳述這件事,不帶任何評論色彩。由此可見,張達利先生從業(yè)二十多年,最難能可貴的是:永葆一顆熱愛設計的純真的心。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作為一位設計師,張達利先生把自己的工作室選擇在這依山傍水之所在,必是因為心中有所追求,有所向往。莫道“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有選擇、有追求的人總是令人景仰的。
專訪內容摘要:
“好的設計,是能撫摸心靈,觸動未來的!”當筆者問及其設計理念時,張達利如是說,“設計走在時代前沿,設計引領生活,設計提升生活品質。專業(yè)來說,好的設計具有前瞻性和未來性。”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設計師,一個人思想的形成,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與他的人生軌跡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我最早考大學是想成為藝術家,當年西美只招工藝裝璜及國畫,陰差陽錯踏進裝璜專業(yè),在大三的學習中,日本設計學院與西美的交流多了起來,日本設計師來學院講座辦展覽會,使我們眼界大開,才知道設計是怎么回事,之后有機會看了大量日本贈送學院的設計圖書,對西方及日本當代設計有了全面的了解,開始關注設計,畢業(yè)后來到深圳。”張達利開始講敘自己的設計人生,當然,這只是開篇而已。
“請問當初為什么會選擇來深圳呢?”筆者適時地把問題轉移到“深圳”這個關鍵詞上來,因為如果西安是開篇,那么深圳必是正文,而高潮在哪里?在世界,亦或更遠的時空。
“深圳深深吸引我的,是她的包容、開放,這里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給人以自由與希望。反正,不管你是誰,如果你厭倦了過去,你想改變,來深圳就對了。不管你來是追夢,追求理想,還是賺錢……都可以,只是說法不同而已。”張達利說話,還是那么率真,二十幾年都市生活的浸淫,一點都沒有讓他變得圓滑,這是他的驕傲,也是深圳的驕傲。
筆者繼續(xù)追問:“我們知道您在深圳生活了二十幾年,可謂見證了整個深圳的發(fā)展,對今日之深圳,由速度向質量的轉變,您有哪些建議和看法呢?”
“我覺得深圳應該繼續(xù)保持開放包容的思想,能聽進去不同的聲音,有反思,才有進步。”這是張達利的心聲,也是我們共同的心聲。我們談到之前的《深圳青年報》、《街道》、《焦點》等媒體,懷念那個百花齊放的時代,比較之下,現(xiàn)在的深圳的確更加需要廣開言路,民主開放,精神步伐才跟得上經(jīng)濟發(fā)展的腳步。
在開始設計之初,張達利先生的設計作品受日本設計師如龜倉雄策、福田繁雄、田中一光、安藤中雄等的影響,從大學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空氣、大地、綠色、水源”四幅環(huán)保海報就可以發(fā)現(xiàn)明顯的日本設計風格;來到深圳以后,他得到了更多的設計資訊,同香港臺灣的交流中也獲得許多收獲。這個時期都是一個借鑒與吸收的過程,也就是第一階段即所謂的海綿階段;1995年隨著深圳平面設計師協(xié)會的成立,對外交流越來越多。張達利先后去日本、巴黎及歐洲各國參加展覽,拜訪了許多設計大師的工作室,也感受到東西文化的差異性帶給設計的多重思考,對自己未來設計方向有些迷失。設計了許多海報參加國際賽事,這期間創(chuàng)作的海報“人與自然”系列,在波蘭國際電腦海報設計大賽中獲得全場大獎,這是所謂的第二階段—肥帛。2000年之后,張達利創(chuàng)作的試驗性海報作品“設計深圳•深圳設計”及“字非字•圖非圖”系列作品獲得平面設計在中國競賽全場大獎,金獎,多個評委獎。2003年,他還成功與企業(yè)合作開辦了“新茗堂”,這也是他的第一個空間項目,之后空間設計的項目越來越多,如中國杯帆船賽辦公室,百仕達地產•紅樹林西岸名人樣板間,最近完成的百仕達•樂湖架空層公共藝術空間等項目,這個階段對設計的認識越來越寬泛,嘗試多元的設計方向,對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展示設計有了更多的體會,這也就是第三個階段所謂磚塊精神。
筆者問:“那么作為設計師,您如何定義自己?”
張達利笑了:“應該稱作跨界設計師吧,如果一定要定義的話。其實在西方,設計師幾乎沒有跨界這個概念,只有中國這幾年才這么強調跨界。在中國,各個圈子劃分比較明確,這是很奇怪的一個現(xiàn)象。但是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成熟到可以坦然去接受一些別人給予我的稱謂,因為稱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什么,你做的好不好。”
沒有想到,在筆者眼中率真到有些任性的張達利竟然也是如此溫和的,愿意去換位思考,去理解別人,讓這個硬朗的平頭男子似乎多了些柔軟,令人暖暖的,雖然是初次見面,那份真誠卻是發(fā)自內心的。
“據(jù)我所知,您除了著名設計師這個頭銜,還身兼兩家企業(yè)董事長的身份,可否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兩家企業(yè)?”筆者乘勝追擊,笑問這個看著酷,實際上很平易近人的藝術家。
雖然是秋天來了,但是笑容像一朵花兒,瞬間點亮了彼此的心。自古藝術無國界,畫畫的、寫字的、唱歌的,其實都是特單純的人。張達利此刻像個小學生一樣,背書開來:“一個是深圳市張達利設計有限公司,另外一個是深圳市大象空間展示設計有限公司。其實這兩個公司,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前者注重平面設計,后者是前者的蛻變升級版,自1995年成立以來,就標志著我們成功從一家從事平面品牌形象推廣服務為主的設計公司蛻變?yōu)槠矫、空間、公共藝術多方位立體服務的專業(yè)設計公司。”
“最后一個問題:請問您對未來有什么期待?”
“其實,對未來,我們一無所知,唯有不斷蛻變,不斷與自己較勁,與自己做斗爭,才能萌生出新的思想,才能吸收先進的文化,好的價值觀,對此我會時刻做好準備。”
尾聲
大象無形,大愛無聲。張達利沒有說“我熱愛設計”,但是他卻把自己整個身心投入到了設計里,不斷融入角色,不斷變換角色,不斷抽離自己,每一次的融入與抽離,都是一次刻骨銘心的蛻變,他就像一只不斷突破自我的蟬,最后破繭化蝶,成就自我的同時,也把成功與美好帶給自己的團隊、客戶以及現(xiàn)在、未來都會享用他設計的人們。
在頤園別墅,筆者見到了這支由中國著名設計師張達利先生領軍的綜合型專業(yè)設計團隊,他們經(jīng)驗豐富、自信進取、創(chuàng)意獨到、團結協(xié)作,在設計領域里屢建奇功,獲國內外設計獎項百余項,服務的知名企業(yè)和品牌不勝枚舉。
這支隊伍,秉承專業(yè)至上的精神,憑借摸爬滾打于中國設計界十載的經(jīng)驗,致力于為企事業(yè)機構提供專業(yè)的形象策略、設計和推廣服務。自創(chuàng)業(yè)以來,不斷求索,努力提升國內設計策略水平和審美水準,堅持為客戶提供具有前瞻性的、高品質的設計服務,在中國的本土市場中融入國際視野,在以提升形象幫助客戶市場制勝的過程中融入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使設計成為企業(yè)的一種融合功能與審美的傳播媒介,成為企業(yè)迅速提升形象力進而增強競爭力的推進器。
在蛻變自我的成功路上,幫助更多的人成功。這是張達利的夢想,也是張達利設計團隊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