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明’也在下鄉(xiāng)。”CMM國際集團主席、CMM蒙妮坦國際集團董事長,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及多個國際美容協會主席的鄭明明女士,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透露,伴隨著“家電下鄉(xiāng)”的熱潮,“鄭明明”這一著名本土化妝品牌也全力推進下鄉(xiāng)。
鄭明明創(chuàng)立的“鄭明明”品牌是目前僅存的幾個化妝品本土品牌之一。作為該品牌掌門人的鄭明明教授,曾榮獲“國際美容教母”的桂冠,這是世界美容業(yè)的“諾貝爾獎”。該獎項7年才評一次,僅產生過4位得主,而鄭明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個中國人,也是第一個亞洲人。此后,她又分別榮獲了“個人終生成就獎”、“美容終生成就獎”和“世界杰出華人獎”以及“國際美容貢獻大獎”和“20世紀末影響中國美容美發(fā)首位人物”等,并被美國西阿拉巴馬州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自1966年在香港創(chuàng)辦CMM蒙妮坦美發(fā)美容學院以來,鄭明明在全國各地建起了20多家美容美發(fā)學院,在50多個省市建立了1000多個產品銷售網,還有1000多家蒙妮坦特許加盟店,資產達十億港元。
在一些人看來,中國化妝品市場主要在一、二線城市,農村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而且,在農村開拓市場甚至會影響到品牌的“高端形象”。那么“鄭明明”又為什么要下鄉(xiāng)?鄭明明是怎么想的?
“鄭明明”投資千萬“下鄉(xiāng)”
“大約在7、8年前,我就感覺到國外品牌來勢洶洶。”鄭明明向記者坦言。
在中國日化行業(yè),中外品牌早就短兵相接,市場硝煙彌漫。有數據表明,2009年中國日化整體市場可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國外品牌將占據70%。而隨著一線城市市場飽和度提高、銷售增速放緩,外資品牌開始了對中國低端消費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的攻城掠地。
有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縣及縣以下地區(qū)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7.0%,而城市同比增長僅為14.1%。這是近年來農村市場零售增長速度首次超過城市。在農村消費熱潮的感召下,化妝品品牌也動了心。
作為本土化妝品品牌,鄭明明對農村市場志在必得。她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我們擬投資1000多萬,先在農村市場全面鋪開。開始,我們不準備盈利,只要求這一品牌被農村市場所認知。估計4—5年后,就能收回成本。”
仿照政府“家電下鄉(xiāng)”的補助政策,鄭明明說:“我也準備對顧客予以補助。譬如,售價每達到20元,我就補貼2元,即讓利2元。”據介紹,“鄭明明”下鄉(xiāng)受到熱捧,行動伊始,并沒有出現預期的虧損,實現了基本持平。
“家電下鄉(xiāng)能豐富農民的物質生活,但‘鄭明明’下鄉(xiāng)則有望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讓農村婦女更美麗;帶動農村婦女就業(yè),讓農村婦女的生活得到改善。”鄭明明繼而表示,“美麗是女人的通行證,我希望將這張‘通行證’送給廣大的農村女同胞。”
“美容報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鄭明明的“美麗事業(yè)”緣起于對父親的叛逆。曾經身為外交官的父親早就為她鋪好了一條金光大道:出國留學,成為一名律師、醫(yī)生,或者是鋼琴家、歌唱家。但鄭明明卻給了父親當頭一棒,“我要到日本學美發(fā)。”
在那個年代,有“三把刀”之稱,即切菜刀、扦腳刀和剃頭刀。這三類職業(yè)最不受人尊重。父親以為這個十幾歲的女兒僅僅是說說而已,但鄭明明后來的舉動卻超乎了他的想象——中學尚未畢業(yè),鄭明明就偷偷赴日本學藝。
兩年學藝,鄭明明收獲頗豐。1966年在香港尖沙咀,她成立了第一家“蒙妮坦美容美發(fā)學院”。何以取名蒙妮坦?“因為父親曾給我推薦了一本書,名為《蒙妮坦日記》。女主人公蒙妮坦歷經坎坷,終獲成功。”鄭明明說,從此,“蒙妮坦精神”在她心中生根發(fā)芽。
鄭明明至今一直熱衷于美容教育,則出于對中國美容事業(yè)的責任感。在日本求學時,鄭明明發(fā)現,當時中國的美容美發(fā)業(yè)遠遠落后于日本。經過思考,鄭明明認為其原因就在于“我們缺乏美容美發(fā)教育,傳統的個體作坊模式始終讓這個行業(yè)處于‘下九流’,也極大地影響了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而傳統思想‘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也是一種禁錮。”
“通過美容美發(fā)學院來培養(yǎng)一大批優(yōu)秀的美容美發(fā)人才,提升整個行業(yè)的水平,進而促進中國的美容美發(fā)事業(yè)發(fā)展。我要成為一個美容教育家。”其實,在內心深處,最初的叛逆讓鄭明明對父親心生愧疚,做出一番事業(yè)則是稀釋這份愧疚的內在動力。作為外交官的女兒,鄭明明的確給中國的美容業(yè)帶來了巨變。
迄今為止,“蒙妮坦”已經拓展到東南亞、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qū)。繼蒙妮坦之后,鄭明明又親自指導培訓了首批榮獲國際博士文憑的中國專業(yè)美容師,填補了中國美容史上的空白。
“鄭明明”要做百年老店
2003年8月,劉曉慶因偷漏巨額稅款受罰,出獄后面臨的是上千萬元的債務。而作為好友的鄭明明最先伸出了援手,搭橋使劉曉慶與某電影集團簽約,拿到了第一筆片酬。
鄭明明的幫助并非僅只局限于其明星朋友,她更希望通過美容事業(yè)來改變普通婦女的命運。
“有一次,一位40多歲的山區(qū)婦女走了三天三夜,慕名找到了重慶蒙妮坦學院,要求見我。她很想學美容,但沒有錢,我便決定讓她免費學習。”鄭明明說,她還當場資助了這名婦女3000元錢。
一年后,鄭明明到廣州參加美容展覽會。“她在后面氣喘吁吁地跑了過來,要請我吃飯,F在的她已經與當初判若兩人。因為我要趕回香港,‘這樣吧,你就拿100元錢,在上面簽好名后給我,就當是你請了我吧。’”迄今為止,那張百元紙鈔,鄭明明還保留著,F在,這位婦女已經開了三家連鎖美容美發(fā)店。正是受此啟發(fā),鄭明明后來在廣州、武漢特意和當地婦聯合作,每年免費培養(yǎng)100名下崗女工。
與“鄭明明”齊名的本土化妝品品牌羽西,因為賣給了歐萊雅而改換門庭。那么“鄭明明”有沒有尋求外資收購的意圖?鄭明明表示,兩個女兒加入她的事業(yè)令她倍感鼓舞,“我們要把‘鄭明明’開成百年老店。”
堅持事業(yè)的同時,“企業(yè)需要回饋社會。在20到40歲,我花在事業(yè)上的時間要占2/3,而1/3在家庭;當事業(yè)有基礎的時候,事業(yè)和家庭一半一半;現在,我的時間分布是,1/3在工作,1/3在家庭,而1/3在做義工。”據了解,鄭明明近年來的慈善捐助已達數千萬。
由于金融危機影響,年初珠三角不少工廠倒閉,工人失業(yè),生活困苦。作為連任的全國政協委員,鄭明明往年提案都是關于慈善事業(yè),但今年提案則是關注失業(yè)員工。提議內地企業(yè)在設立之初,仿效香港,由政府強制其設立破產失業(yè)基金。一旦企業(yè)破產,失業(yè)員工就能受惠于此。
“作為女人,僅僅事業(yè)的輝煌是遠遠不夠的,擁有事業(yè)與家庭的平衡、物質與精神的平衡才會擁有圓滿的人生。”鄭明明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