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當中,賀氏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姓氏。我們得姓于東漢的安帝年間,算起來只有1800多年的歷史,自然也不會跟我國那些古老的姓氏一樣,是“以國為氏”或“因地命姓”。那么我們的姓氏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通志氏族略》上提供了十分詳盡的答案:“賀氏,即慶氏也,姜姓,齊恒公之支庶也;漢時避安帝父諱改為賀氏”。另外,《姓氏考略》也指出:“后漢慶純,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諱改為賀氏,望出會稽、河南”;《姓纂》則記載說:“齊公族慶公之后”。從以上這些考據(jù)資料,對于賀氏的來龍去脈,就一目了然了——賀姓是從慶氏改過來的,改姓的緣故,是為了避帝王的名諱。而慶氏,原來是周朝齊國的公族,是曾經(jīng)稱霸春秋的齊桓公的后代,而齊國的始祖又是那位輔佐文王定天下有大功的姜子牙,則后世的賀姓人士,自然也是姜太公的后裔了。實際上,賀姓的淵源,尚不僅止于姜太公,還可以進一步追溯到比黃帝更早的神農(nóng)氏,因為姜太公是神農(nóng)氏的后代,神農(nóng)氏居于姜水,他的后裔就以姜為姓,而《左傳》上也說:“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之祖。”象這樣一步步地推溯上去,則賀氏的歷史怎會年輕?不但不年輕,而且悠久古老得很呢!賀氏是東漢時從慶氏改過來的,是齊桓公支庶慶公的后代,那么,這位賀氏的始祖慶公,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關(guān)于慶公這個人,相信只要是讀過《史記》的人士,必然都知道指的是春秋時代的大夫慶封,因為在當時的齊國,慶封曾經(jīng)是一位翻云覆雨的重要人物。至于那位把自己的姓氏改為“賀”的慶純,據(jù)史載,是東漢安帝時的侍中,他既然在朝為官,就不得不對皇室的名號有所避諱,而把自己原來的姓氏改掉了。賀純是當時十分有名望的人物,他博極群書,曾經(jīng)屢次向朝廷奏請數(shù)十事,多被接納,后來官至江夏太守。
一、姓氏來源 1、出自姜姓,是為避帝王名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姜姓)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他的兒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zhí)掌國政。后兩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nèi)發(fā)生內(nèi)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于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后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噶朱方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是為江蘇賀氏。 2、出自少數(shù)民族改姓。據(jù)《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后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漢化,將鮮卑族復(fù)姓賀蘭氏、賀拔氏、賀狄氏、賀賴氏、賀敦氏皆改為漢姓賀氏。是為河南賀氏。
二、遷徙分布中國賀氏播遷各地,主要是在漢代之后,分布地區(qū)廣泛,郡族門望較多。據(jù)《元和姓篡》記載,慶質(zhì)的孫子叫賀齊,為三國時吳國大將軍,齊的孫子賀邵任中書令,邵的兒子賀循在西晉任太子太傅,循的12世孫賀德仁為唐太子中書舍人,德仁的侄孫賀默為彭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孫就是唐玄宗時秘書監(jiān)賀知章。又據(jù)《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南北朝時,后燕有清河太守賀耕,南涼都樂都(今屬青海)有將軍賀連,宋朝時有忻州定襄(今屬山西)賀氏、易州(今屬河北)賀氏、開封陳留(今屬河南)賀氏、蔡州(今河南汝南)賀氏、洛州(今河南洛陽)賀氏、濟南(今屬山東)賀氏、會稽(今浙江紹興)賀氏、齊州臨邑(今屬山東)賀氏,密州(今山東諸城)賀氏等。其中,會稽賀氏和河南(今洛陽市)賀氏族大人眾,所以賀氏以會稽、河南為郡號。洛陽的賀氏以鮮卑族居多。除了上述賀氏之外,宋代以后各朝代賀姓人散居各地者仍多,不勝枚舉。清代江西賀氏,因躲避官事,千里遷徙至陜西榆林府,今天已經(jīng)是名門望族。
三、郡望堂號【堂號】 “四明堂”:唐朝時光祿大夫賀知章,詩作得最好,書法也漂亮。醉后作詩填詞寫字,毫不費力就成了卷軸。他自號“四明狂客”!究ね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順帝時置山陰。此之賀氏,其開基始祖為漢慶純。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之賀氏,其開基始祖為后魏賀蘭氏、賀賴氏改為賀氏之后裔。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此之賀氏,其開基始祖有二說:其一,為漢慶純之后;其二,為后魏賀蘭氏、賀賴氏改為賀氏之后裔。
四、歷史名人 賀知章:字季真(659—744),越州永興人(今浙江蕭山縣),唐代著名詩人。武則天證圣元年進士,歷任國子四門博士、太常博士、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xué)士、太子賓客兼秘書監(jiān)。天寶三年因不滿奸相李林甫專權(quán)而返鄉(xiāng)為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