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江之永教授
2007年4月,嶄新的《普通物理學》第六版出版了。在前五版的基礎上,本教材在修訂過程中繼承了原書的特色,選材精當,論述嚴謹,行文簡明,并增強了現(xiàn)代科學觀念和信息,適當介紹現(xiàn)代工程技術的新發(fā)展和新動態(tài)。而《普通物理學》教材的主編之一,正是江之永教授。
教學奇才
在昔日的同濟校園,二級教授江之永是一位國內知名度很高的老師。他主編的《普通物理學》作為全國理工科高等院校各類專業(yè)的適用教材,獲得了廣大師生的廣泛肯定。自 1958年面世以來,通行全國四十多年。一版再版以達六次、一印再印幾十批的印,每印一次就是好幾萬冊。而當年全國高等學校每年招生數(shù)也就是十萬多。可見,這套大學物理教材在老、中、青幾代理工科大學生和科技干部、物理教師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正是它,使同濟物理成為全國工科教學的一面旗幟。
江之永也是同濟校園公認的教學奇才。他講一口標準的國語。他身為系主任,知名教授,每年親自為本科生開課,早年昀多時曾經每周理論課教學 8小時,實驗課教學6小時。江教授不辭辛勞的教研精神不僅為中青年教師作出了表率,也使他成為大學生崇拜的偶像。而昀令人佩服的是,江教授能夠厚積薄發(fā),以獨特的科學化、通俗化的語言,把錯綜復雜的物理現(xiàn)象、千差萬別的物理概念、分門別類的定理定律,循循善誘、娓娓道來,既準確、生動又簡練、優(yōu)雅。這就更好地將工科大學生從現(xiàn)實的時間空間之中,引導到力、熱、聲、光、電、磁、核以及相對論、量子力學的另一個物理時空之中。江教授在授課中,很注重師生的交流,并且能夠及時產生互動,創(chuàng)造活躍的氣氛,讓課堂教學生動而深刻。物理學本就是迷人但又令人迷茫的,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讓大學生們從陌生到好奇,再到感知認同,昀后共鳴升華,這是一門教學藝術,而這正是江之永教授的絕活。大家把江之永的“教學藝術”稱作為梅蘭芳的“舞臺藝術”,很多高等院校的年輕教師爭當“小江之永”,并以此為榮。
江之永教授喜歡別人稱他為“江先生”。他中等身材,面容清癯,帶著眼鏡,額頭高亮,步履從容。他時常身著舊而整潔的中山裝,給人飽學之士的印象,極具教授風度。平日里,公務再多,他也能忙而不亂。講起話來,條理清晰,字斟句酌,絕無“嗯嗯啊啊”之類,似乎連標點符號也蘊于語調之中。把他上課的內容直接記下來,就是一篇很好很完整的文章。演講時,滿腹經綸的江教授經常引經據(jù)典,口若懸河,把問題解析得十分透徹,令人信服,而私底下他又是一個常常談笑風生的人。他出眾的口才使得中青年教師稱他為“江鐵口”。
江之永教授是同濟在 1956年首批發(fā)展的高知黨員,這在師生中影響很大。不久,江之永又當選為同濟教育工會主席,為工會俱樂部的建設和發(fā)展傾心盡力,為老教授們的學術交往、身心愉快創(chuàng)造條件,為青年教師的成長、交流提供機會。在他的努力下,工會真正成為了教師的知心樂園,學術沙龍。
普通物理不普通
物理學在我國理工科大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作用與地位,今天已為“寬基礎、大分科、重人文”的共識所肯定。但是,在1952年院系調整以后,要求物理課為專業(yè)課服務,削減物理課為專業(yè)課讓路,甚至取消物理課,將物理教師分散到各專業(yè),為各專業(yè)講授一些專業(yè)所需要的應用基礎,如給排水講流體力學,給暖通講熱力學,給電氣系講電磁學,給機械系講理論力學,或者直接把大學物理課程下放到高中。當時各種聲浪時起時伏、各種措施明修暗占。江之永教授在關鍵時刻總是大聲疾呼:“普通物理不普通”,它是大學生培養(yǎng)科學觀、學習辯證法、全面積累知識、訓練“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所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就像諾貝爾獎離不開科學的接代連續(xù)性,需要靠幾代人的智慧接力一樣。科學原創(chuàng)發(fā)明、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也需要工程技術人員的科研創(chuàng)新精神和管理人員的廣博知識、深厚基礎和嚴謹態(tài)度來支撐。江之永教授總是不失時機地宣講物理學在大學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此來強調其重要性。江老先生的在天之靈,若能看到如今提倡科學發(fā)展觀,大學普遍重視基礎學科教育,鼓勵知識創(chuàng)新,那將是何等欣慰。
正是為了強化“三基四原則”,當年高教部把主編高等院校《普通物理學》的任務交給了上海交大程守洙和同濟大學江之永兩位資深教授,這正是眾望所歸。
江之永教授 1931年開始執(zhí)教大學物理課程,從講師到教授,自 25歲起,當時已教學 30年。對江教授來說,積數(shù)十年教學理念和教案,編一本好的大學教材,當不是難事。而且 1952年,曾由同濟、交大、華東紡織、華東華工等四校合作通編過一套大學物理講義。但是,《普通物理學》是一本全國通用的公共教材,要求非常高,責任重大。現(xiàn)成的國內教材有北京大學等理科大學教材,對工科并不適用。此前,有不少大學都按前蘇聯(lián)模式選用教材,而且學不學前蘇聯(lián),不僅是教學問題,很可能上升為政治問題。因此,如何與工科要求對接,又如何根據(jù)國情與中學教材銜接成為編著的難題之一。
物理學作為十分重要的科學和各類技術的基礎,其二級學科的門類廣而雜,學科交叉繁雜,重點難點層出不窮,每個知識點都不可能三言兩語交待完。作為主編,必須在博大精深中突出重點,在刪繁就簡中精雕細琢,在千頭萬緒中綱舉目張,在千差萬別中博采眾長。這是難題之二。
物理學作為獨立學科,有系統(tǒng)性、完整性、精確性的學科要求,有辯證的、發(fā)展的哲學內涵,有創(chuàng)新的、應用的廣闊前景。教材既要為教師提供藍本,留足空間,又要為學生理性分析、綜合歸納各項知識,成為發(fā)揮潛能的催化劑,還必須排布好學習重點、講授疑點、習題難點、考試焦點,這是難題之三。
“文章天下事,甘苦寸心知”,面對這三項難題,江之永和程守洙二老,本著嚴謹求實的精神、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群眾路線的方法,在轟轟烈烈的大躍進時代和國家遭遇三年自然災害的極端困難時期,抱著對國家盡責、為師生造福的使命感,甘坐冷板凳,傾心打造出《普通物理學(一、二、三冊)》這樣一套堪稱世紀精品的全國選用教材。
在 1958年第一版、1964年第二版之后,1978年高考恢復后出版了第三版。作為主編之一,江之永教授當時是同濟大學數(shù)理力學系的系主任,主管數(shù)學、物理、力學、外語、政教各部,公事繁忙。但他堅持民主,走群眾路線,團結了上海交大胡盤新、朱詠春,同濟大學宗開欣、周涵可,華東紡織工學院陳光清、湯毓駿,華東化工學院華壽蓀、高守雙,上海機械學院駱加鋒,上海鐵道學院鐘季康,上?萍即髮W馬連生、張關榮等老師,共同參加修訂了第三版。這套教材成為文革之后恢復高考 20多年的全國理工科通用教材,至目前已修訂為第六版。
時間的考驗,師生的選擇,證明了這套教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為二十一世紀大學物理教材提供了總體框架和學科體系,因此得到了普遍的認同。江之永教授連同他主編的這套大學物理教材,經過四十年的歷史,錘煉成了經典之作,在全國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雖然不可磨滅的功績慢慢的在新世紀淡出了人們的記憶,但江教授作為同濟大學的光榮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本文來源:同濟大學校友會)